美中博弈下的台湾制造:唯有美国本土化是出路?

美国总统川普推动高关税政策后,美中局势愈加紧张。美方对中国征收最高达245%的惩罚性关税,而中国则实施125%的报复性关税,双方脱钩的趋势显著加剧,国际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整压力。
在高关税的夹击下,过去美中经贸关系的「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」逐渐转向全面脱钩。对台湾而言,这场脱钩风暴已波及多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体系,业界亦被迫重新思考未来的路径。曾几何时,台湾因成本低廉的优势将大量制造基地设在中国,但在当前高关税的环境下,中国的生产成本优势正迅速削弱。
部分台商已将重心转移至东南亚,然而在川普的「无差别关税」政策影响下,即使产地外移,仍难以完全避开美方的制裁。台湾厂商似乎仅剩两条路:
- 放弃美国市场:然而台湾科技产业结构对苹果、辉达等美方企业依赖极高,此举在现实中极为困难。
- 配合「美国制造」政策:例如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立新厂,同时辉达与鸿海、纬创等台厂也在美国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,显示「美国制造」逐步从战略理念走向实际行动。
不过,即使大规模投资美国市场,拥抱「美国制造」仍潜藏风险。首先,美国本土的劳动力、土地与电力等成本远高于亚洲国家,长期而言,将生产基地移往美国势必影响企业的利润。其次,自关税战开始以来,标普500指数已下跌超过7%,市值损失逾3.7万亿美元。面对美国经济压力,尽管白宫发言人表示川普的基本立场未变,但有报道称川普团队正在考虑将对中关税调降至50%~60%。
川普政策的摇摆,让台湾企业若孤注一掷拥抱美国市场,承担的投资风险相当可观。因此,建议台湾企业应避免过早表态或对某一市场过度押注,尽可能保持决策的弹性。短期内,「美国制造」的趋势难以逆转,从各大厂近期在美投资可见一斑,但中长期来看,随着美国经济压力加剧,全球供应链重组与多边贸易复苏仍存在可能性。美中经贸脱钩迫使各国调整贸易体系,台湾也必须正视这波变革,重新调整国际定位,唯有保持高度弹性与前瞻性,才可能在高关税、高成本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交织下,找到最佳的平衡,开创发展新机会。
Recent News
美国第一季度GDP萎缩0.3%!特朗普责怪拜登政策
- 24 May, 2025
劳动基金巨亏 劳长保证劳退收益
- 5 June, 2025
中国大陆企业面临新出口管制:经部新增601个实体
- 16 June, 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