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tsnewz.

Letsnewz.

美中博奕下的台灣製造:唯有美國在地化是一條出路?

美中博奕下的台灣製造:唯有美國在地化是一條出路?

美國總統川普推動高關稅政策後,美中局勢愈加緊張。美方對中國徵收最高達245%的懲罰性關稅,而中國則因應實施125%的報復性關稅,雙方脫鉤的趨勢顯著加劇,國際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重整壓力。

在高關稅的夾擊下,過去美中經貿關係的「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」逐漸轉向全面脫鉤。對台灣而言,這場脫鉤風暴已波及多家大型企業的供應鏈體系,業界亦被迫重新思考未來的路徑。曾幾何時,台灣因成本低廉的優勢將大量製造基地設置在中國,但在當前高關稅的環境下,中國的生產成本優勢正迅速削弱。

部分台商已將重心轉移至東南亞,然而在川普的「無差別關稅」政策影響下,即使產地外移,仍難以完全避開美方的制裁。台灣廠商似乎僅剩兩條路:

  1. 放棄美國市場:然而台灣科技產業結構對蘋果、輝達等美方企業依賴極高,此舉在現實中極為困難。
  2. 配合「美國製造」政策: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立新廠,同時輝達與鴻海、緯創等台廠也在美國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,顯示「美國製造」逐步從戰略理念走向實際行動。

不過,即使龐大投資美國市場,擁抱「美國製造」仍潛藏風險。首先,美國本土的勞動力、土地與電力等成本遠高於亞洲國家,長期而言,將生產基地移往美國勢必影響企業的利潤。其次,自關稅戰開始以來,標普500指數已下跌超過7%,市值損失逾3.7兆美元。面對美國經濟壓力,儘管白宮發言人表示川普的基本立場未變,但有報導指出川普團隊正在考慮將對中關稅調降至50%~60%。

川普政策的搖擺,讓台灣企業若孤注一擲擁抱美國市場,承擔的投資風險相當可觀。因此,建議台灣企業應避免過早表態或對某一市場過度押注,盡可能保持決策的彈性。短期內,「美國製造」的趨勢難以逆轉,從各大廠近期在美投資可見一斑,但中長期來看,隨著美國經濟壓力加劇,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多邊貿易復甦仍存在可能性。美中經貿脫鉤迫使各國調整貿易體系,台灣也必須正視這波變革,重新調整國際定位,唯有保持高度彈性與前瞻性,才可能在高關稅、高成本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交織下,找到最佳的平衡,開創發展新機會。